內蒙古煤礦安全監察局消息,鄂爾多斯分局轄區目前共有十座沖擊地壓煤礦,對比290座煤礦的基數來說,所占比重不大,但是隨著煤礦開采年份的增加,目前越來越轉向深部開采,沖擊地壓的問題日益凸顯。如何繼續確保鄂爾多斯地區煤礦可持續安全發展,保持現有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是鄂爾多斯分局現在和今后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
“鄂爾多斯地區沖擊地壓防治工作有其特殊性,其他地區的治理經驗只能參考不能照搬?!倍鯛柖嗨狗志指碧幖壉O察專員張迎中從轄區發現沖擊地壓災害之后,就一直在研究鄂爾多斯的沖擊地壓防治工作,他總結鄂爾多斯沖擊地壓有“三個特點”:一是工作面為長距離、大采高布置,回采周期長。鄂爾多斯地區沖擊地壓煤礦的開采規模超出了國內多數省份的大部分沖擊地壓煤礦,部分沖擊地壓煤礦工作面走向長度達6公里,煤層厚度5-12米,受產能控制,工作面推采時間一般都在2-3年,許多沖擊地壓的防治工作都是新課題,在本地區沒有可供參考的歷史經驗,需要從頭開始摸索。二是多種災害相互疊加,治理難度大。鄂爾多斯烏審旗地區沖擊地壓煤礦全部為水文地質復雜型煤礦,礦井受煤層頂板承壓含水層的影響,礦井涌水量在1000-2000m3/h,*大水壓達6Mpa,該地區的煤層全部為容易自燃煤層,自燃發火期短,沖擊地壓的防治工作中的頂板水力預裂、爆破預裂、小煤柱留設等措施,對防火和防治水工作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平衡點很難把控。三是防沖專業技術人員少,工作條件差,隊伍不穩定。鄂爾多斯地區的沖擊地壓防治工作,起步較晚,防沖人員較少,目前主要依靠人才引進,但是部分煤礦所在地地廣人稀,交通不方便,距離*近的城市需要近半天的行車路程,人才難以引進不好留住,防沖隊伍的穩定性和專業性與其他省份有較大的差距。
鄂爾多斯沖擊地壓煤礦在努力擺脫沖擊地壓的防治困局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巴彥高勒煤礦以壯士斷腕的巨大魄力,吸取在山東防治沖擊地壓的技術經驗,立即關閉沖擊地壓顯現的原設計首采區,按照防沖設計,全面實行多盤區布置,迅速開始進行全井田范圍的開拓,“井”字形布置盤區,并認真按照防沖設計開始落實小煤柱留設、切頂卸壓等一系列的防沖措施,提早謀劃部署,有效的控制住了沖擊地壓。葫蘆素、門克慶、母杜柴登、納林河二號井等煤礦在發現沖擊地壓顯現以后,由于之前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在認真組織前期調研學習之后,開始進行大規模有計劃的招聘防沖方面人才,嚴把招聘質量,從山東、河南等沖擊地壓嚴重的煤礦企業招聘有經驗的防沖專業技術人員,充實煤礦的防治技術管理體系,落實各項防沖措施,并不斷的與科研院所、高校進行合作,投入大量資金應用防沖方面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采取了一切可行手段防治沖擊地壓。
前期烏審旗地區沖擊地壓煤礦全部為大產能礦井,設計產能大部分在1000萬噸以上,在監管監察部門嚴格管控下,從2016年-2018年煤礦企業轄區采深超過400米的煤礦全部完成了沖擊地壓鑒定和評價工作,完成了防沖設計和技術措施的論證工作,完成了“三限三強”等各項防沖措施落實的工作。在國家局有關文件印發以后,鄂爾多斯分局及地方監管部門克服種種困難,將全部沖擊地壓煤礦的產能降到800萬噸以下,并嚴查超能力組織生產的行為,落實了“嚴格控制沖擊地壓礦井生產規?!钡挠嘘P要求。
鄂爾多斯分局要求各沖擊地壓地壓煤礦企業落實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要求,成立了由主要負責人牽頭的智能化礦井建設推進工作機構,統籌組織智能化開采規劃研究、煤礦生產接續、資金籌備、技術研發、項目組織實施等的工作,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為煤礦工人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環境,提升安全感和幸福感。鄂爾多斯地區沖擊地壓防治水平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防治技術和手段處于全國前列,已后來居上,分局鼓勵煤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優先采用切實有效的手段來防治沖擊地壓。
經過政企聯合,不懈努力,目前烏審旗地區的沖擊地壓災害得到了有效的預防,下一步鄂爾多斯分局將按照國家礦山監察局的有關要求部署,以實現“零礦震、零沖擊”為目標,持續緊盯沖擊地壓這一重大災害,明確監察重點,加強源頭管控,督促沖擊地壓煤礦企業有效落實主體責任,健全安全管理工作體系,開展安全教育培訓,加強現場管理,堅決防止沖擊地壓煤礦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帶病”組織生產。